東方醫(yī)藥網(wǎng)導讀:人的能力大致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即人對于物的駕馭能力,如鐵匠、木工、電工等等;第二層次,即人對于事的駕馭能力,如教師、演員、科學家等等;第三層次,即人對于人的駕馭能力,如政治家、官員、經(jīng)理人等等。
由此可見,營銷工作的對象是人,做人的工作必須先學會怎樣做人。
佛教提倡慈悲為懷,慈即予樂,悲即拔苦?!恫烁T》里有句古訓:“味讓三分、路留半步”,講的是美味佳肴只吃七分飽、凡事留有余地 ,懸崖絕路要給別人空間,做事不能太絕。
佛教和古訓仍可作為現(xiàn)代人做人的借鑒,通俗的表達就是要自利利人,不能損人利己。
有一個富翁為了測驗別人對他是否真誠,就偽裝重病住院。結(jié)果令他傷心至極,認為沒有一個人在“真誠”上及格。他對社會關(guān)系學卡斯利博士說:
“很多親友探病是為了分享我的遺產(chǎn)”
“那么多朋友都來了,不過是作為一種應酬”
“有一個剛還清我債務(wù)的人也來了,肯定是為了爭一口氣而來的”
“還有幾個素不相識的人來看,心里肯定幸災樂禍”
“有一個不認識的人還說‘久仰大名’,我看是因為好奇”
……
博士告訴他:“你為什么苦苦測驗別人對你的忠誠?測驗一下自己對別人是否真誠,豈不更可靠?”
人人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想法,總是希望別人絕對忠于自己,能為自己赴湯蹈火,而自己則對別人三思而后行,其實是很幼稚的。結(jié)論是:別人對你的忠誠是有限度的,這個限度就是看你對別人的忠誠程度而定的。
與其期待別人真誠待己,不如自己先以誠待人;與其苛求別人相助,不如先慷慨助人;使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樂在其中。這就是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哲學家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