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品用于治療不能切除和/或發(fā)生轉移的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的成人患者。
2.考慮到疾病本身也會產生癥狀,常難以明確他們的因果關系。
3.臨床試驗過程中,因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而停藥者,在α-干擾素治療失敗的慢粒慢性期患者中僅占1%,加速期中約占2%,慢粒急變期占5%。
4.最常見與藥物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有輕度惡心(50-60%),嘔吐,腹瀉、肌痛及肌痙攣,這些不良事件均容易處理。
5.所有研究中均報告有浮腫和水潴留,發(fā)生率分別為47-59%和7-13%,其中嚴重者分別為1-3%和1-2%。
6.大多數患者的浮腫表現為眶周和下肢浮腫,也有報告為胸水、腹水、肺水腫和體重迅速增加的,此時通常暫停藥,用利尿劑或給予某些支持治療。
個別患者情況嚴重,甚至威脅生命。
7.有1例慢粒急變患者因并發(fā)胸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的復雜臨床情況而死亡。
8.這些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與劑量有一定關系,多見于每天≥(greaterthanorequalto)600mg時。
2.大約有1-2%服用甲磺酸伊馬替尼的患者發(fā)生嚴重水潴留(胸水、浮腫、肺水腫和腹水),因此建議定期監(jiān)測體重,如用藥過程中體重出乎意料地快速增加,應作詳細檢查,必要時采取適當支持治療和處理措施。
3.水潴留可以加重或導致心衰,目前尚無嚴重心衰者(按紐約心臟學會分類法的III-IV級)臨床應用甲磺酸伊馬替尼的經驗。
4.對這些患者用本藥要謹慎。
5.肝功能衰竭患者甲磺酸伊馬替尼的量可能會增加,有肝功損害者慎用本藥。
6.有關本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長期臨床資料尚有限。臨床前研究表明,甲磺酸伊馬替尼不易通過血腦屏障。
7.尚未在人體進行過研究。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第1個月宜每周查1次全血象,第2個月每2周查1次,以后則視需要而定(如每2-3個月查1次)。
8.若發(fā)生嚴重中性粒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應調整劑量。開始治療前應檢查肝功能(包括轉氨酶、膽紅質和堿性磷酸酶),隨后每月查1次或根據臨床情況決定,必要時宜調整劑量。
9.對駕駛員和機器操縱者能力的影響尚無有關對駕駛員或機器操縱者能力可能發(fā)生的影響的信息和資料。
2.哺乳:在動物實驗中,甲磺酸伊馬替尼及其代謝產物大量從乳汁中排出,但未進行過人體研究,用甲磺酸伊馬替尼的婦女不應哺乳。
2.CYP3A4誘導劑: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同時給予苯妥英藥物后,甲磺酸伊馬替尼的血漿濃度降低,療效減低。其它誘導劑如地塞米松、卡他咪嗪、利福平、苯巴比妥和含有StJohn麥汁浸膏制劑等,可能有類似問題,但尚未進行專門研究,因此同時服用這些藥物時須謹慎。
3.甲磺酸伊馬替尼可使下列藥物改變血漿濃度甲磺酸伊馬替尼使辛伐他?。–YP3A4底物)的平均Cmax和AUC分別增加2倍和3.5倍。
4.當同時服用本藥和治療窗狹窄的CYP3A4底物(如環(huán)孢素、哌咪清)時應謹慎。
5.甲磺酸伊馬替尼可增加經CYP3A4代謝的其他藥物(如苯二氮類、雙氫吡啶、鈣離子拮抗劑、和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等)的血漿濃度。
6.在與抑制CYP3A4活性相似的濃度下,甲磺酸伊馬替尼還可在體外抑制細胞色素P450異構酶CYP2D6的活性,因此在與甲磺酸伊馬替尼同時服用時,有可能增加全身與CYP2D6底物的接觸量,盡管尚未作專門研究,用藥時仍應謹慎。
7.甲磺酸伊馬替尼在體外還可抑制CYD2C9和CYD2C19的活性,同時服用華法令后可見到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因此在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的始末或更改劑量時,若同時在用雙香豆素,宜短期監(jiān)測凝血酶原時間。應告知病人避免使用含有撲熱息痛的非處方藥和處方藥。
2.此外,甲磺酸伊馬替尼還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PDGF)受體、干細胞因子(SCF),c-Kit受體的酪氨酸激酶,從而抑制由PDGF和干細胞因子介導的細胞行為。
3.臨床前和臨床數據提示,有些病人可通過不同的機制產生耐藥性。